您的位置: 首页 >调查研究>详细内容

调查研究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任重道远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2-16 10:48:4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于1984年创办的津市市第二职业中学,1989年更名为湖南省津市职业中专学校。2002年,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津市分校、津市教师进修学校、津市技工学校合并组建为津市市职教集团。曾先后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省级重点职业学校”、 “省级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被评为“常德市特色专业”、“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服装专业被评为“省级精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职业教育在澧水流域曾辉煌一时,有机电学院,有职业中专,有技工学校,为我市培养了大批产业技术工人。但是,随着交通格局调整、经济业态变化、机电学院搬迁等因素影响,我市职业教育逐步走向萎缩。

一、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1.硬件设施落后。我市职教集团南北2个校区总面积160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其中电大54亩,职业中专106亩。电大校园出租为驾校训练场。职业中专校园环境不优,2栋教学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运动场还是煤渣铺垫,且缺乏必备的体育设施。学校教学手段落后,除生化专业的实训设施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外,机电专业虽有机加工实训基地,但缺乏必备的CAXA软件,机械制图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服装专业、电子专业的实训设备为上世纪90年代产品,属于淘汰设备;计算机专业教学用电脑配置低,陈旧老化;旅游服务专业则没有专业实习实训室;学校“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建设尚未启动。

2.师资力量薄弱。职教集团现有在职教师127人,其中职业中专教师112人,4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46人,占36%。全日制本科毕业的老师仅有33人,占25.9%;高级职称教师26人,仅占20.5%;名优骨干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仅占11.5%,与80%的国家标准相差甚远,教师的动手实践和实习指导能力普遍较差,实训课程指导教师基本靠外聘。

3.办学规模萎缩。2006-2008年,职业中专每年招生800余人,办学规模一度达到2400人以上。但是,近些年来职业中专招生规模逐年下降,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市普职分流比例不足7:3,职业中专每年招生人数不到300人,现有学生规模不足800人。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达不到1200人,不仅将面临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支持困难的问题,曾经获得的“省级示范性中专”等牌子也面临着摘牌危险,甚至职业中专的办学资质也将会被取消。

4.办学质量不高。在思想认识上,人们把职业教育视为二等教育,把职校视为差生的收容所,进入职业中专的学生学习意愿不强、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良、自我认知不足,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职业中专的学生仅有50%能够顺利毕业。在办学方式上,由于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方面趋于保守,与高等职业院校、企业人才需求对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中专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足。

二、原因分析

1.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澧县兰江职中校园建设一流,各类实训设施先进,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这与澧县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密不可分。近十年,澧县本级财政对兰江职中投入1.2亿元。反观我市,职业教育投入较为薄弱,职业中专的主要精力在于保运转。一方面,职教集团127名在职教师的津补贴财政负担12000//年,剩余部分由学校自筹。另一方面,政策规定的各项配套补助资金难以落实到位,学生学费的地方配套资金只落实50%。所以职业中专基本上靠电大的牌子与国家项目资金勉强维持学校运转,根本谈不上谋划学校长远发展。

2.教育教学的热情不高。由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不顺,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待遇与从事行政管理的差别较大,导致教师纷纷“弃教从政”,学校人浮于事、无人干事的现象突出。127名教师中,行管人员65人,占教师总数的51.2%6名受过国家、省级骨干专业培训的教师被借调其它部门,大部分教师厌教情绪严重。同时,教师队伍中站讲台的多,懂操作的少,专技教师严重缺乏。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期望津澧合并,撤销津市职中并入澧县兰江职中。

3.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在自身发展方面,学校站位不高,满足于看业守摊,对接市场的能力不足,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市场联系不紧,旧套路,老专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办学模式方面,过于强调政府投入,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与市内市外企业寻求合作办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我市职业教育的赶超之路

面对把津澧两地建设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五增长极,面对把津澧合并后的工业集中区建设成国家级高新经济开发区,面对把我市建设成为湘西北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产业新城等战略背景,我市职业教育应该大有可为,也一定大有可为。我们要抢抓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机遇,实施“中职提升、高职奠基”工程,把我市职业中专建设成为湘北一流的中职院校,为打造澧水流域首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夯实基础。

1.重视政策扶持。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工业立市和人才强市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湖南省农村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14-2016年)》等文件要求,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在教育布局上,要做好把职业中专迁转到嘉山工业集中区附近的长远规划。在教育结构上,要控制好普职分流比例,把现在的7:3调整到6:4,逐步达到1:1。要制定普职分流的考核机制,考核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各所初级中学,引导初中毕业生普职合理分流。在财政投入上,要建立职教财政经费增长长效机制。落实区域人口每年人均1元的标准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城市教育附加费的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落实职校学生学费免补补助配套、助学金配套等政策;加大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对现有部分专业设施设备实行升级,根据专业需要建设一批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对运动场、文体设施、图书馆进行改造,保证学生活动正常开展;加大职业中专教师的津补贴及住房公积金等财政保障力度,提高教师待遇。在发展环境上,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扭转教育自身和社会大众重普教轻职教的心理倾向,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重视自身突破。目前,我市职业教育,无论是从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硬件设施,还是生源、就业、升学等角度去考量,都已被周边区县赶超。若不突破自身瓶颈,面临着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危险。首先,要在专业设置上寻求突破。要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对接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开设汽修、建工、旅游等实用性专业;要根据我市优势产业需求,开设生物医药、机电、餐饮等专业;要面向新型产业,开设网店、物流、高乘人员培训等专业。其次,要在教师队伍管理上寻求突破。一是加强现有教师队伍培训,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激励教师从动口型向动手型转变,提高教师操作能力。二是加大实战型教师引进力度,根据专业需求,聘请一批编外的客座教师和专业师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三是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通过刚性约束和软性激励,建设一支爱教学、懂技术、重操作的教师队伍。最后,要在学生培养上寻求突破。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动力、兴趣、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学生自我身份的认同、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熟练技术的培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帮助学生成功走上就业岗位。

3.重视外部合作。职业教育关系到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是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在校政合作方面,可统筹全市各行各业培训任务,全部放到职教中心组织实施。在专业整合、优化设置时,与本地的区位优势、主导产业、政策优势、人才需求等紧密结合,加强与政府的沟通衔接,服务地方的创新创业。在校企合作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的范围和领域,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等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克服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相背离的弊端。作为办学者,最迫切的就是要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利益需求,想方设法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找到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共赢点。鼓励企业在学校创办实训室,操作间。在校校合作方面,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互相贯通、多元立交的培养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就读。通过与常德市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机电学院等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合作,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学历贯通机制,打通中职学校学生上升通道,提升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协调发展、从初级技能人才到高端技能人才的完整培养链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