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调查研究>详细内容

调查研究

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2-16 10:51:06 浏览次数: 【字体:

目前我市有高中学校3所(含职中),学生规模3817人;初中学校9所,城区2所,乡镇7所,学生规模3874人;小学23所,城区6所,乡镇17所,学生规模8644人;幼儿园43所,公办16所,民办27所,学生规模5355人。

我市这种“村村有小学,乡乡建初中”的学校布局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生源逐渐萎缩,我市村小逐一停办,这种布局的不合理性日益突出:服务人口偏少、学校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老化、教育资源不均、办学效益低下。学校布局现状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明显滞后。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1.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学校布局亟需调整。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30%以上的农村人口走进城市,跟随父母进城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一方面,农村学校规模急剧下降,2014年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率仅为51.17%;另一方面,城区的学校压力增大,一小、二小、德雅中学几乎一位难求。“市里办高中,乡里办初中,村里办小学"的格局正在遭受城镇化的冲击。如全市村小学生规模均不足100人,渡口新湖小学全校才21人。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2.随着津澧融城速度加快,学校布局亟需调整。

自津澧融城的呼声传出,两地人民的生活早已悄然融合。据了解,我市一小接收澧县羊湖口的学生263人,德雅中学接收包括澧县洪湖区在内的外县学生173人,这本来是肯定教育质量,增强教育信心的一件好事,但因为学校容量不足,难以承载过多的学生,而成了学校的一个负担。另外随着津澧融城步伐加快,常德市域副中心城市跃然纸上。澧县教育正主动出击:澧县一中早已完成改扩建,现在又新建多所中学,将澧县二中整体搬迁列入十三五规划,为迎接津澧优质生源打下好的开端。为了让我们的学校布局与今后城市发展相适应,为了让我市教育在融城后仍能占据一席之地,调整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3.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放宽,学校布局亟需调整。

近年来,我市乡镇学校由于学生生源减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城区学校仅仅只能满足现状,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在计生政策适度放宽后,我市生源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据计生部门统计,我市人口2013年出生2079人,预计2020年出生人口会到2345人,今后还会逐年递增。随着人口增长,生源也会增加。学校设计规模不足,发展空间有限以及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的弊端将进一步体现,调整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4随着行政区划调整步伐加快,学校布局需调整。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中小学是以行政区划来布局的,因此当行政区划发生变化时,农村中小学校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随着我市撤乡并镇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根据“一乡一初中,一村一小学”的学校布局原则,学校的数量自然会随着乡镇数量的减少而相应减少。原有的学校布局格局打破后,今后的学校该如何布点、资源如何整合、师资力量如何分配、教育质量如何保证,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布局调整中找到答案。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科学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建设美丽津市的现实需求。为此我们建议:

一、学校布局调整,应规划先行

要从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出发,统筹考虑津澧融城及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未来生源变化,对全市教育资源进行整体构思,科学编制我市教育近期及远期发展规划:高中布局按二普一职进行设计规划,重点突出一中的龙头打造和职中的特色办校;初中布局,城区按一南一北两所初中进行设计,乡镇则近期按一乡一初中布局,逐步过渡到一所全寄宿制的乡镇初中;小学布局,城区小学按“三校四区”进行规划,重点加强一小迁址和二小新校区建设,乡镇撤并规模过小的“麻雀学校”,逐步实现一乡一小学的布局设计。幼教方面则应大力规划发展公办幼儿园,实现2020年公办幼儿园达到70%以上的目标和要求。

二、学校布局调整,应突出重点

1.建重点学校。质量好不好,就看龙头舞得活不活。打造各个层面的重点学校,对于夯实教育基础,增强教育信心,发挥教育效益有着积极明显的作用。高中:应全力打造一中,抢占津澧融城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利地位。在一中现有校址发展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将原油泵电机厂址纳入一中校园建设范围,打开一中东大门。初中:建议把五中整体搬迁至原车胤中学,重建精品初级中学——“津市市车胤中学”;进一步理顺德雅中学办学体制,打造津市义务教育的名牌,形成“北德雅、南车胤”的新格局;时机成熟时,全市农村打造一个毛里湖中学—全寄宿制的初中学校。小学:重点建设一小、二小。一小可考虑迁入现职中校址,满足其发展需求;二小应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积极对接津澧融城和东城建设,让重点学校名符其实。

2.建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呈现出的校空人少、点多线长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办寄宿制学校可为新的出路。一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可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三是消除安全隐患,解决路远学生上学难问题;四是可以打消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弥补了农村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陷。因此我们建议:在条件成熟时,撤销现有村小,由每个乡镇集中办一所高规格寄宿制小学;集中力量高起点、高规格建设一所全寄宿制初中;城区学校,条件成熟的也可办成寄宿制学校。

3.建特色学校。北大校长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铸就了特色的北大;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倡导师生民主平等,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创新,也为后人学习效仿和称道。我们的中小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选准特色办学的突破口,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创建"合格+特色"学校,改变过去"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办学模式。另外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将现有职业中专迁入市工业集中区,依托工业集中区的优势资源培养技术人才,更好的服务于我市工业企业发展。

三、学校布局调整,应强化保障

学校布局调整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议市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专门力量对学校布局工作加强领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加快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感和现实意义,形成共识,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强化资金保障。财政、教育部门要合理测算资金需求,实行多方运作,筹措资金,更新学校设施配备,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四是强化部门配合。市规划部门在编制、审核新建小区和旧城改造时应当符合学校布局规划,市教育部门要主动对接,切实保证学校布局规划的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