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调查研究>详细内容

调查研究

传承城市基因 树立文化自信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01-15 11:06:00 浏览次数: 【字体:

传承城市基因 树立文化自信

王蓓委员代表市政协文教育工作组发言

 

作为土生土长的津市人,对于家乡历史文化,我感到深深的自豪,这种自豪来源于津市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大家应该知道,津市自清朝乾隆年间就为湖南六大商埠之一,位列民国湖南繁盛三镇之中,号称小南京,至近代更成为湘北工业重镇,名噪一时,正如俗话所说行时的走津市,背时的走沙市。  

今天我要以三种颜色,讲述津市不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要讲的第一种颜色是靛蓝色,讲述的是我们这个城市的起源,悠悠澧水河的那一抹蓝。澧水,因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要谈津市,就绕不开川流不息的澧水母亲河,津市是澧水河带来的城市,傍津设市,从码头集镇到繁荣城市,澧水带来了兼收并蓄的文明,见证了津市发展的城市之光。50万年前,津市澧水河畔诞生了湖南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虎爪山,我们可以理解为——湖南人的源头在津市。屈原在此曾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遗余兮澧浦的诗句,一直成为后人站在澧水之滨,发思古之悠情的心灵鸡汤。

津市还被称为九澧门户湘北明珠洞庭重镇,这都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我们集澧水之大成,携九水,汇长江,入洞庭,下九江,西接巴山蜀水,东连三江四海。民间有文:数不清河边到底有多少船,只知道各省会馆有十三;徽商开榨坊,粤贾缫丝忙;天主堂右是染店,青龙庙左轧花厂;宁波人办的是光明公司,湖北人出的是汉水猪鬃;日本人开戴生昌公司,英国人办太古洋行曾记否?那矗立在澧水河畔的望江楼,它那气吞山河的的楹联:饮武陵酒,品鹤峰茶,望皇姑秀色,听江水涛声,九澧名楼今胜昔;吟太白诗,诵东坡赋,招屈子忠魂,忆贺龙壮举,千秋佳话慨而慷。

每当我站在澧水河畔,都感受到澧水河以势不可挡之气势,冲破武陵山脉的阻隔,奔向浩瀚的洞庭湖,永远启迪着我们探索广阔的天地,获得生命的源泉,感悟前进的动力!

我要讲的第二种颜色是红色,红色是激情的颜色,讲述的是革命的传承。才结束的十九大,选出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当选后的第一件事,他们集体去了中共一大旧址,感悟创业维艰,定当更加努力。然而,在中共一大的50余位党员名单中,有一位津市人,他的名字叫朱务善,朱务善先生1919年考取北京大学,先后担任北大学生会主席和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在一大前就已经由李大钊、邓中夏同志介绍入党。北伐前夕,他当选北京学生代表,赴粤促请孙中山兴师北伐,两次面谒孙中山,得到孙中山赞许和鼓励。先生一身经历传奇,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生,体现了津市人的铮铮铁骨,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表人物,我们应该纪念他!宣传他!弘扬他!

津市是国家确定的革命老区,津市红还存在于诸多元帅将军的自传中。彭德怀元帅在自传中,清晰纪录了他在新洲的战斗;还有贺龙元帅担任澧州镇守使时,在津市锄强扶弱,让革命之光,星火燎原的点点滴滴;冯玉祥将军在《我的生活》自传中,对津市也有高度的评价,他是这样评价的:津市的商铺淋漓比河北山东的省府还要繁华!

津市红还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创业激情。津市新华工厂,始建于19435月,是共产党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在津市创办的首家企业。历经发展,新华工厂成为了近代津市工业发展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先进人才,使津市成为了湘北工业重镇,在上世纪我们的轻工业就先后涌现了五六十个省优部优产品,工业总产值在长达388公里的澧水流域62市中名列首位;在枝柳铁路湖南境内沿线的津市、大庸、吉首、怀化、洪江5市中,亦居领先地位。河兴河殇,我们要传承好津市人的聪明能干,不以一时的衰落而泄气,更应以奋发的精神奋起直追,毕竟时间总是往前,一切都还在变化。

我要讲的第三种颜色是白色,这是一种蕴含着包容开放的颜色,我要用她来讲述友谊文化的传承。《文化津城》公众平台在20175月份,向社会发布了百年前的津市影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从中看到了消失的关帝庙、太子庙、刘公庙、青石板的津市街景、帆影千重的津市码头等等。另外还有未被刊发的津市百年影像与国外传教士回忆录、日记以及大量文物,生动鲜活的呈现了清末民初津市以及澧水流域的人文经济社会状况。而这些资料及照片均来源于芬兰国家档案馆和芬兰海事博物馆。根据已掌握材料显示,芬兰了解近代中国就是从津市开始,芬兰人在津市开办津兰医院是津市市人民医院的前身,芬兰人开办的津兰学堂,是我市火花幼儿园的前身。芬兰人在津市设立湘西信义会总部,后来成为芬兰信义会在中国的总部。在芬兰的网站上搜索芬兰语中国,只会显示两个地方,一个是湖南津市,一个是新疆喀什,足以证明津市在芬兰人心目中的地位。

而且自百年前,津市就是湖南省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幅射九澧诸县,乃九澧中心城市,是晚清"洋务运动"背景下,最早接纳西方文明的城市,是"中体西用"的典范。

三种颜色,三种传承,仅仅是津市城市基因的一小部分,是津市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但却足以振奋人心。据了解,从津市获得了芬兰澧水流域相关材料的张家界,官方非常重视,201773日至11日,张家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就直接去往芬兰进行了对接,拷贝回了大量珍贵照片,紧接着张家界就《张家界——一座充满芬兰印记的中国城市》展览,与芬兰交换意见并展开实际协商。现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发现的东西,被别人捷足先登了。作为现代津市人打捞本土文化记忆,我们要有讲好津市故事的紧迫感,不能老是我自岿然不动,如今这个舆论引领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此之外,更紧迫的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老一辈渐行渐远,年轻人对自己的家乡历史知之甚少,每年招录的年轻工作人员大部分又是外地人,对津市不太了解,出现了本土文化断层,在历史传承上青黄不接。于是我们还要有一种一代代向下传承,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津市接纳了澧水沿途两万平方公里的历史风云,我们要建设澧水流域中心城市,就要有责任,有担当,让澧水历史文化传承有序。

时不我待,恐美人之迟暮,我呼吁!我们要尽快抢救性的开展《津市城市基因》文史资料系列丛书的征编工作!

一、要形成合力,凝聚共识。市委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将《津市城市基因》文史资料系列丛书征编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在人、财、物上给予充分保障。建议该项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牵头,明确一名市级领导抓总,市政协协助,搭建由市文体广新局具体承办,市老干局、市党史办、市档案局、市教育局、市文物局、市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专门班子,安排专项经费,组织我市老文化人、老领导以及外地津市籍名人和热心人为特约撰稿人,用23年的时间,共同打造精品力作——《津市城市基因》系列丛书。

二、要广泛调研、深度挖掘。一是通过走访,向历史见证人、亲身经历者调查访问比较完整的资料或记录;二是查找资料,收集更多的文献资料、志书以及书籍中有价值的史料;三是广泛征集,将历史人物留下的文物、日记、函件、书信、照片尽量全面地纳入其中。让未曾亲历津市昔日繁华的人们,对我们这座湘北名城有新的认识,重塑津市形象,发掘昔日遗留的物质或精神资源,指引未来方向。

三、成果转化,充分利用。第一,为产业发展所用,我们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如何抓?作为湘北工业重镇的津市,应该回头看看曾经我们是怎么做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时我们的文化产业也亟待开发,文旅产业在津市的药山、毛里湖等区域蒸蒸日上,城市基因的传承正是我们的素材也是我们的底气,三产高速发展的今天,津市牛肉粉等食品产业能走出去,打的第一张牌就是历史文化牌,做好文化说到底就是发展经济。第二,为城市建设所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原材料。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留住乡愁、讲好故事,津市出现了西河街、益泰绸布庄、九码头、望江楼、新华工厂、三湖公园改造等具体工程,无一不取材津市本土文化,用文化的影响力来创造再生的价值,把脉城市的未来发展。第三、为文化教育传承所用,一百年前芬兰人来到津市第一件事就是办学开讲,进行思想的传播,放眼现在,我们的本土文化教育,乡愁的牵引却在弱化,之所以要留住乡愁,说好故事,实际上就是要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要让《津市城市基因》系列丛书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在全社会传播津市本土文化,让每一个津市人都以家乡为荣,并在了解、学习中将津市的文化薪火相传。另外,《津市城市基因》系列丛书要打造成为津市的代言人,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对外宣传中充分发挥一书在手,尽揽津城的窗口作用,通过这一窗口,让外界了解津市,也让津市走向世界。当前,湖南省号召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常德呼吁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我市新一届市委响亮提出了建设澧水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蓝图。经济社会要发展,文化底蕴要先行。我们一定要以《津市城市基因》系列丛书这一平台,敞开文化的胸怀,擦亮文化的眼睛,拥抱发展的篇章!

请让我们一起来打捞文化记忆,梳理文化乡愁,唱响文化经典,力推文化津城,感悟文化自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