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读书】第二期:《澧州镇守使贺龙在湘北办教育》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那是一场激情燃烧的博弈。今天,在这片广袤而繁华的大地,我们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那披星载月的豪情,那开拓创新的壮志……让我们再次重温那些红色故事,来自津市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廖传杰的作品《澧州镇守使贺龙在湘北办教育》。
澧州镇守使贺龙在湘北办教育
1925年4月,29岁的贺龙擢升中将师长,就任澧州镇守使,驻“炊烟万户,商贾云蒸”的津市。
贺龙20来岁带兵,曾对亲属、津市大商金慕儒说自己只认识极少的字。由于自己读书不多,缺少文化,心里非常痛苦。所以他希望年轻人都要学习文化,不当睁眼瞎,摆脱受欺侮的处境。于是极力扶持所办“九澧平民工厂(今津市新华工厂)”办学;同时整顿九澧女师,又倡导兴办半日学校,使许多穷人家的孩子有了上学念书的机会。
鼓励实行半工半读
据史料记载,1925年4月,澧州镇守使贺龙骑着一匹乌骓马,从澧州来津市。刚进街口就碰上了一群拖儿带女的贫民,遂下马询问情由,方知是九澧贫民工厂失业的工人。津市九澧贫民工厂原是各县人士发起创办的救济性工厂,内设纺织、印染、针织、缝纫等车间。后来因执事人员贪污渎职,工厂岌岌可危。贺龙非常同情,便召集各界人士在津市商会开会,整顿九澧贫民工厂,他将贫民工厂的“贫”改为平等的“平”。同时成立工厂维持会,指派津市警备司令方振玉和津市士绅胡毓桢负责,并动员澧水流域各县捐光洋40000块(自己认捐4000块)。
有一天,贺龙到九澧平民工厂视察,走进车间,看到许多工人正是读书的年龄,便对陪同他的九澧平民工厂厂长聂佐泉说:“生产搞起来了,娃娃们有了饭吃,这是好事!但他们年纪还小,不能光做工,还要读书嘛!”贺龙沉思片刻又说,“能不能搞个半工半读?读半天书,做半天工?既学了手艺,又学了文化!培养咱们自己的技师!”
于是,工厂按照贺龙的建议,办起了夜读班。把学徒按年龄、性别分成几个班,聘请厂内8名技师兼文化教员。工人白天做工,晚上读书,一律免费。贺龙经常勉励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学习。一些目不识丁的孩子,经过几年的业余学习,提高很快,有的还真的当上了工厂的技师。
整顿九澧女师
在原澧县城内新街口巷,有一所九澧女子师范学校,为各县集资所办,目的是为各县培训初级小学师资,有女生200多人,闻名省内外。当时,唐荣阳任澧州镇守使,不过唐笃信相术命理,周旋于赵恒惕和谭延闿之间,遂心灰意冷,怠忽政务,情疏治军。再加上横征暴敛,老百姓深受压榨,学校最后被迫停办。
1924年秋,贺龙率部由贵州回常德,顺从民意,采纳了王育瑛“取而代之”的建议,率部由常德进攻澧州,并事先策动唐部田子云、易正洪两团倒戈,内外夹击。唐见大势已去,不战而逃。于是,贺龙取代了唐荣阳的澧州镇守使之职。所以,贺龙常笑着对人说:“为了除暴安良,我这个官是自封的。”事后,湖南省长赵恒惕才派代表谈判,正式委任贺龙为澧州镇守使兼第一师师长。
贺龙击败唐荣阳后,立即整顿九澧女师:派黄庆珍担任校长,自己任名誉校长;制定校纪校规,以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女生的安全;对骚扰女生的流氓,课以重罚。
经过整顿,九澧女师校风焕然一新,学生们踊跃返校读书。贺龙也忙里偷闲,与师生们举行座谈,开演讲会,鼓励学生安心学习,奋发向上。在贺龙的关心和支持下,女师为津(市)澧(州)地区培养了大量合格的教师。
倡办小补半日学堂
贺龙驻扎在澧州时,每次来津市就住在巨商镇大煤油公司经理张思泉家。有一次由张思泉与吉大祥绸缎庄老板王芝九陪同到万寿宫参观小补慈善堂,得知慈善堂平日为一般贫苦市民施药送诊、赠送寒衣和发放年米等事,当即对张、王等人说:“你们会弄钱,还会用钱。这个慈善堂做得不够,何不再办个半日学堂,让贫苦的娃儿也有上学的机会,半天读书,半天做活。”
嗣后,张、王等人在万寿宫办起了一所小补慈堂半日小学,学生一律免费入学,一些失学的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欢欢喜喜上学了。这就是前后办了20多年、享誉津澧的“小补半日学堂”(解放后并入豫章学校——今津市二完小)。
该文被选入文史博览2021年第6期。
作者简介:廖传杰,津市市特殊教育学校副书记、副校长。津市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