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乡愁馆”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财政局工会主席朱传勇反映:乡愁,是一种永远的情结、美好的记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乡愁。留住乡愁,就是留住历史、留住文化、留住血脉;留住乡愁,就能够凝聚人心、凝聚人气、凝聚合力。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耕社会时代的各种生产、生活痕迹正逐渐消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基于对人文历史的敬畏以及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需要,建议:趁传统生产生活工具、用具尚未彻底消失,制作工艺尚未彻底失传,建立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取名“乡愁馆”。
1.对有关农耕文化的器具、工艺进行收集整理。一是组建专业队伍,全面收集、发掘农耕时代生产用的农具(如犁、耙、掀盘、抢板甚至耕田时赶牛的鞭棍)、工具(如木匠用的斧头、锉刀,泥瓦匠用的砌刀、吊线,弹匠用的弹弓、弹锤)和生活用具(如碾子、磨子、饭架、筲箕)、用品(如蓑衣、斗笠、木屐、草鞋),以及农作物(如“农垦58”、“灰萝卜”)等,建立名录,并在普查时不断增补完善。二是抢救性地收集物品样本,收集不到的,要尽一切可能找到尚存的老工匠们制作,收集到了的,要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严防毁损。三是在实物归集完成后,还可收集一些即将消失的生产(如车水、栽秧、踩打稻机)、生活(如熬糖、做糍粑、粕甜酒)工艺流程,制成音像制品,以情景再现满足人们的缅怀情、好奇心。
2.统筹考虑乡愁馆选址。场馆选址宜在规划的景区内,离主景点(如药山寺)有一段距离,但又不是太远,使其成为与其它景点相互策应、又相对独立的一个旅游看点。将来条件成熟,乡愁馆内藏品甚至是整个乡愁馆,还可以申报文化遗产。
3.乡愁馆建设的资金及管理。乡愁馆的建设,可以完全由政府主导,纳入博物馆序列管理。也可以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作为招商引资项目纳入旅游开发整体规划,引进民间资本投入,使其成为旅游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这些作为农耕文明见证物品的文物价值,民间资本投入应约法三章,切实落实保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