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调查研究>详细内容

调查研究

时不我待 建立我市防旱抗旱长效机制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31 10:22:56 浏览次数: 【字体:


  王宁委员代表市政协农业农村工作组发言

农田龟裂、水库见底、湖泊干涸,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国各地的旱情普遍加剧。2022年,长江流域更是遭受了196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的最严重旱情,素有九澧门户之称的津市也未能幸免。据统计,20227月中旬至11月中旬,我市的平均降雨量仅为6.56mm,连续7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全市4个乡镇出现重度干旱,严重受灾区域面积达2.5万亩,造成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针对我市旱情持续多发的情况,市政协农业农村组开展了深入调研,发现我市防旱抗旱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一是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吃老本。很多山塘、沟渠、水库等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大部分仅是后来进行了修整和清淤,更多的仍然在继续使用。同时,由于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建,导致部分水利设施被损毁、占用,甚至造成水系发生变化。二是水利设施蓄水、保水能力较差,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损毁等现象。特别是近两年,水库的蓄水量只有常年的40%,药山、白衣等地的小型水库蓄水量不足常年的30%,大多已接近死库容,防旱抗旱用水严重不足。三是存在干旱死角。目前全市仍有3.5万亩农田未能有效灌溉,而且灌溉渠道大多是土渠,质量差,渗漏严重,灌溉渠道利用率仅为51%,形成了出口水成灾,田间水不来的恶性循环。

2.部门协调配合仍存梗阻。一是机构改革后,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职能整体划入应急管理部门,但防汛抗旱工作专业性较强,应急部门短时间内难以理顺关系,在管理上难以做到无缝对接,容易形成责任的真空地带。二是相关部门在进行水利设施修建、改造时与水利部门缺乏有效的前期沟通。比如在涵洞、桥孔等工程设计时没有因地制宜,满足不了抗旱减灾的要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严格的土地政策制约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当前的土地政策,水利设施建设占用的非建设用地,必须要有建设用地指标,这无疑给水利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

3.管护责任体系仍不健全。管护意识淡薄。部分镇、村对防旱抗旱工作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还有不少群众认为水利设施建设是政府的事,他们只关心水能否灌到自家田,浇到自家地,对水渠能否长期畅通,设施能否长期使用不以为意。二是管理人员匮乏。乡镇水利站经过机构改革,管护人员由原来的289名锐减到94名,而且年龄普遍偏大、临近退休,加之现有基层水管队伍待遇普遍偏低,技术人员纷纷外出谋生,管理力量明显不足。比如药山镇水利站原有人员23名,其中18人分流,现有在编人员5名,实际在岗人员3名,他们需要管理13座小型水库、37处抗旱排涝机埠、1.7万米渍堤、5854米大堤、5400米南北开渠道,根本无法对全镇水利设施有效的全覆盖管护。三是管护经费保障不足。全市水利设施每年仅除杂、巡查等基本管护经费就需要230余万元,而沟渠、堰塘清淤和机埠维修等所需要投入则更大,虽然财政预算保障了一部分,部门、镇村通过争资、自筹解决了一部分,但和抗旱的需要相比、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抗旱减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打赢打好防旱抗旱攻坚战。市水利部门多方筹措各类项目资金2575万元,用于开展机埠维护、沟渠清淤、塘坝扩容等,尽最大努力把旱情影响降到最低。为进一步建立我市防旱抗旱长效机制,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的愿景,我们建议:

1.多举措强意识、建机制、促改革。一是克服重防汛、轻抗旱的思想,树立防大旱、抗长旱的意识。受气候、地理位置等影响,综合分析气象、水文相关信息,防旱抗旱已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我市农业生产用水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参与防旱抗旱,开展生产自救,倡导节约用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探索创新建管养用机制。先建机制后建工程,采取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分级管理模式,激发群众自觉参与工程监督和管理的积极性,运用市场化手段化解中小型水利工程与农田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梗阻,确保水利设施良性运行,实现以水养水。三是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精准定价、配水、计量、奖补,构建农业生产用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逐步推动形成用水有偿、多用多付、节水有奖、超用加价的社会共识。

2.高质量编规划、争项目、引资本。一是科学编制全市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对全市水利设施的现状进行全面普查,组织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乡村振兴、生态环保、交通等部门,充分考虑现有种植结构、水利条件、生态治理、路网布局、后续管护等问题,编制形成统一的建设规划并严格按计划统筹分步实施。二是千方百计争项目。主动把握国家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窗口期,积极向上汇报衔接,争取防旱抗旱项目支持,加快重点水源、灌溉渠系、河湖疏浚等水利项目建设,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改造有机结合,抢抓秋冬修有利时机,助力防旱抗旱工作稳步推进。三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管理和运营,按照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的总原则,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真正使水利工程建得成、管得起、用得长。

3.全方位保用水、增投入、培人才。一是科学管理保障群众正常用水。按照一水多用、统筹兼顾、分类施策的原则,采取先生活、后生产的供水方式,逐区域开展分类指导,通过外河调水、泵机提水、疏通引水、清淤蓄水、筑坝拦水等综合措施,做到科学管水、有效节水、合理用水。二是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建设、集中投入、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成片成规模的搞好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复,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良好局面。三是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逐年引进农业水利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定向培养一批适合基层农业水利事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适当提高基层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防旱抗旱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民生大计、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部门单位的协调联动和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防于未然、防患于未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