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起来,共铸津市全民健身新的辉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工商财贸工作组的政协委员肖峰,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行动起来,共铸津市全民健身新的辉煌!
津市虽小,有别他县,她的基因密码就是一座城市,而且是一座底蕴深厚、独具特色、氛围浓郁的体育运动之城。
翻开津市体育健身事业的历史记载,可谓辉煌而灿烂。1956年,津市就设立了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市体育活动,尤其是职工体育蓬勃发展。1958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在津市召开,我市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城市。
可记得?上世纪50年代,市政府“人人学广播操,人人做广播操,职工要争先,干部要带头”一声号令,全市上下齐响应,机关学校厂矿企业体操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可记得?1400人横渡澧水的游泳画面,醒目的标语牌在群众的簇拥下劈波斩浪、呼啸前进,江中选手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江岸遍地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场面宏大,颇为壮观;
可记得?伴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亚特兰大残奥会游泳金牌周学元、世锦赛蹼泳世界纪录创造者傅祖斌两名津市儿女站到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为祖国、为津市挣得荣誉。
……
从这里,小小的津城、十公里的澧水河畔,常德市田径运动会、“飞龙杯”龙舟赛等一个个体育赛事曾在此惊艳举办,蜚声湘北,刘俊辉、龙文等一批批体育健将在此茁壮成长,走向世界。
随着时代变迁,津市的体育健身运动曾一度式微,但始终未曾“断线”,一直在艰难求索。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市全民健身运动又显现出新的勃勃生机,不是吗?澧水河边成群结队的“马拉松跑团”,后湖公园摩肩接踵的散步人群,文体公园绿荫场上的矫健身姿,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花样年华,社区广场翩翩起舞的时尚大妈……这些城市律动无不彰显着津市健康生命的时代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已建成镇街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11个,布设健身路径器材场地87处、健身站点130个,便民、利民、惠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70%,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达2.06㎡;津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抽检合格率在70%以上,一直保持常德区县领先水平;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健身协会(团体)23个,每年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健身活动近100场次,基本达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平时不间断,节日掀高潮。特别是今年5月,湖南省第七届“公仆杯”乒乓球赛、首届“湘鄂边”乒乓球邀请赛暨第26届湘北乒乓球俱乐部联赛相继在我市隆重举办,来自全省11个市(州)及32个省直属单位的45支代表队近500余名选手参加了“公仆杯”乒乓球赛,来自湘鄂两省25个县市区的42支球队400余名选手角逐了“湘鄂边”乒乓球邀请赛。两大赛事的盛大承办,既展示了津市群众体育健身运动的活力,更让选手们走进津市、了解津市、记住了美丽津市,意义重大深远。
纵览津市体育历史,让人豪情满怀、激动不已;俯瞰今朝健身画卷,使人自信满满、奋发图强。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2019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同年8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发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津市的全民健身怎么办?毫不讳言,发展津市的全民健身事业,我们有底气、有底蕴、有特色,但绝不能沾沾自喜、夜郎自大, 更不能坐井观天、裹足不前,面对市民对未来健康生活和健身运动的美好需求,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解决不足,务必顺势而为、奋力向前。因为——
全民健身规划有待完善,需要顶层设计“谋”起来。虽然我市已出台了《津市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但计划还缺乏具体实施的、可操作的方案,且“计划赶不上变化”马上迎来2020年,原有计划已临过时不能满足市民对美好健身生活的需求。面对国家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系列要求,我们必须对标对表与时俱进谋划好、绘就好健康津市的宏伟蓝图,制定好全市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规划,激发市民为之奋斗。
为此,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结合健康中国纲要、结合津市市情、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尽快谋划制定好津市全民健身新的五年乃至中长远规划。规划既要有长远蓝图,也要有近期目标;既要有组织支撑,也要有措施保障;既要有基础建设内容,也要有品牌赛事活动;既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又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要严肃规划的法定性,绝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动,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全民健身设施有待提质,需要投入保障“建”起来。打开津市地图,仅市区而言,就可看出我们的健身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现在仅仅城东有了文体公园,2018年正式运营的五环时代全民健身中心虽填补了我市综合运动场所的空白,但这仅仅是填补空白而已。我们的西城区、南城区呢?我们的高新区、美丽村镇呢?按照健康中国的要求,我市城乡还缺少足够的城市绿道、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专业性球类场馆等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现在市民健身只能“一窝蜂”去沿江风光带、去后湖、去津澧大道(东段)、去少有的几家私人健身场馆,但是新的问题来了,有限的几处健身场所现在挨肩叠背、人满为患,有的健身项目场地受限根本无法伸展,大型健身活动更是无法开展。正因如此,解决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不足的瓶颈已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关注正视,需要加大投入建设。
为此,建议政府一方面统筹建设好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对于已列入规划的如车胤公园等体育健身项目,要加快推进建设;对于需要增补建设的健身设施,要及早立项启动建设;对于已有布设的健身设施,要加大设施使用维护指导,坚决摈弃“重建轻管”做法。另一方面加大全民健身财政投入保障。目前,周边澧县、汉寿等兄弟县结合城市建设正在抢抓政策机遇,每年投入数百万元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桃源县2019年给每个村(居)预算健身器材经费2万元。对比周边全民健身投入大县,我们暂有差距,必须奋力赶超,加快加大投入,要尽早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形成逐年递增投入机制予以保障,确保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持续投入和高质量推进。
全民健身管理有待加强,需要人才支撑“育”起来。一方面服务管理力量薄弱。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副科级机构)定编3人,实配2人,抽调中心工作1人,实际从事本业务管理仅1人;市业余体校现有编制8人,抽调其他部门3人,剩余5人中2人即将退休,真正从事体育健身服务只有3人,因而导致全民健身规范管理与优质服务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专业指导人才缺乏。虽然我市拥有各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1200多人,但这些人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引进和培养的,他们现在年龄普遍偏大,且绝大部分在50岁以上,可预见未来我市全民健身专业指导人群处于萎缩衰减之势,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另外,社会健身协会(团体)发展亟需规范引导。目前我市现有马拉松、自行车、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类注册社会体育健身协会(团体)23个,虽然这些协会(团体)每年都自行组织开展各类健身活动,有的甚至代表津市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但能获奖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才支撑,特别缺乏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他们的发展与管理完全处于自发状态。
为此,建议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全民健身事业主导作用,在配强全民健身管理力量和加强社会健身协会(团体)规范引导的同时,要尽快制定我市全民健身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抓好体育引智、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要倾力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健身运动专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变单方面自发为多方面协进,努力构建和培育自己的能留得住的健身人才梯队,为全市健身运动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裕的人才支撑。
全民健身参与有待扩面,需要整体发力“联”起来。据调查,目前我市群众健身运动意识虽然较高,但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只有33%(国家标准40%以上),全民健身运动参与面不够,主要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城市社区多、乡村少,机关多、企业少,老少多、中青年少,女性多、男性少。繁荣全民健身事业需要激发市民健身动力,引导市民科学健身,需要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面的整体联动,朝着“更高、更强、更快”的目标合力推进。
为此,建议政府文化、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工会组织,要依托部门职能优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合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文旅广体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好实施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基层开展健身运动;教育部门要依托学校体育硬件和人才优势,开足体育课程,优化体育教学,抓好特长生培养;卫生部门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要结合国家体育强国纲要,严格落实工间健身制度,开放共享单位健身设施;各类社会体育健身协会(团体)要规范自身发展,因地制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地域特色健身赛事品牌;广大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专业指导,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指导长效机制。
各位委员、同志们!
健康中国的蓝图已绘就,体育强国的号角已吹响!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努力,众志成城,全民健身,你我同行,共铸津市全民健身事业新的更大辉煌!
发 言 人:肖峰
发言人界别:工商联
单位及职务:津市市兰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